预计1日白天市辖区的局部乡镇(街道)最高气温将升至37℃以上。请注意做好防暑降温工作,特别是户外或者高温条件下的作业人员应当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!
在经历几场降雨后,泉州气温逐渐攀升,昨日13时42分,泉州市气象台发布高温橙色预警信号,截至昨日13时泉州共有17个乡镇超过37℃,以永春县东平镇38℃为最高。记者走访泉州市区部分道路,发现不少市民开启“硬核防晒”模式,太阳帽、遮阳伞、防晒衣、冰袖等各种装备齐上阵。那么,高温天气下如何有效防晒防暑呢?听听专家怎么说。
昨日,记者在市区部分道路看到,不少市民身着防晒衣、头戴遮阳帽、佩戴防晒口罩等物理防晒装备出行,将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。还有一些市民保持着传统防晒习惯,比如戴草帽、穿长袖衬衫,手持扇子或迷你风扇驱散热气,出行时不忘备上一瓶水随时补充水分。
“这件长款防晒衣能遮到脚踝,虽然长时间走动时会有些闷热,但防晒效果很好。”市民林小姐告诉记者,由于天气炎热,她喜欢穿浅色系的短袖短裤,但出门时皮肤很容易暴露在阳光下,被晒得刺痛。为此,她特意网购了一件带帽的长款防晒衣,并搭配防晒口罩,穿上后只有眼睛露出,可以做到有效防晒。
外卖骑手们则更多采用“冰袖+面巾或是面罩”的组合。“晒不到就行,透气更重要,不然容易中暑。”正在等红绿灯的外卖员小王解释说,他们平时骑电动车比较多,遮阳帽容易被风吹掉,普通防晒口罩又太闷,所以他选择戴上头盔,并搭配防晒的面巾、面罩。
走访中,记者还遇到了推着儿童车前往江滨公园游玩的李女士一家。李女士介绍,为了让孩子不被晒伤,她购买了一辆大容量的儿童推车,并在上面安装了一把遮阳伞,形成移动防晒空间。记者注意到,李女士及家中老人都戴上了草帽。“这种草帽比较透气,戴起来舒服,老人家更习惯。”她表示。
炎热夏季是中暑高发期,而热射病是其中最严重的类型。日前,永春一青年男子在户外劳作时突发身体不适并昏迷倒下,被送入院治疗转院至泉州市第一医院被诊断为热射病,其体温高达41℃且很长时间都没有办法降下来,经20余天救治无效不幸身亡。
泉州市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曾海文介绍,热射病是一种致命性急症,是中暑最严重的类型,其发病与环境、个体、社会因素等密切相关,主要分为劳力型热射病和非劳力型热射病(又称“经典型热射病”)。其中,高温下户外高强度劳动者、老人、儿童、孕妇及有慢性基础疾病患者应特别注意。
该如何预防热射病呢?曾海文建议,老人、儿童、孕妇及慢性病患者(心血管疾病、精神疾病、肥胖等)在上午10点至下午4点减少外出,待在室内环境时注意开启空调、风扇等降温设备。同时保证充足睡眠、清淡饮食,避免感冒或腹泻时暴露于高温环境。户外工作者则要做好防暑准备,注意劳逸结合,不要在封闭的高温环境下长时间工作。随身携带足量饮用水,及时补充水分,每15分钟—20分钟饮水150ml—200ml,推荐自制盐汽水(500ml水+1g盐)。一旦出现心跳加速、头晕、头痛、呼吸急促等中暑症状,要尽快转移至阴凉、通风处休息,轻度中暑基本可以自行缓解,若是重度中暑就需要及时就医,不要继续工作。
走访中,记者注意到烈日下市民大多穿着浅色、灰色、黑色等朴素的长袖长衫,颜色鲜艳的衣服较为少见。穿什么样的衣服出门,才能既凉快又防晒呢?相关专家指出,夏天穿什么衣服更凉爽,不仅和衣服颜色有关,更和所处环境有关 ,市民在选择衣服颜色时,可以记住以下两点:
炎热室外穿红色衣服。烈日当头的室外,环境温度高于人体,热量从空气传到人体,穿浅色衣服受热辐射程度相对小,会感觉凉快些,但浅色衣服吸收紫外线能力差,长时间户外暴露易晒伤。相较而言,红色衣服可大量吸收日光中的紫外线,并反射传播热辐射的红光和红外线,长时间户外活动时穿红色衣服不但更凉快,还能防晒。
凉爽室内穿深色衣服。要是在室内空调房,或者夏季阴天、晚上,阳光少,环境温度低于人体温度,选穿深色衣服,吸热快的同时散热也快,而且吸收的热量会在体表形成热冷空气对流,带走体表汗液。汗液蒸发吸热,能快速排走皮肤表面热量,让人更凉快。
同时,专家指出,衣服材质的选择也会影响人体散热的效果。其中,亚麻、真丝和棉织品等吸湿性好、透气程度高的天然纤维制品是更适合夏季衣服的材质。在面料结构上,建议选择针织面料,透气性更好;在服装版型上,推荐选择宽松的版型,面料与皮肤之间的空气层足够大,可以增加空气对流散热。